院长宋战利在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
作者:院长 发布日期:2014年09月23日 00:00
今天,我们在古色古香的大礼堂隆重集会,召开我院新生开学典礼,非常高兴地看到又一批青年才俊加入河南大学,我们将在古朴典雅的明伦园里一起度过4年的美好时光,每年这个时候是作为老师最为幸福的时刻。中秋佳节刚刚过去,又将迎来国庆。连绵秋雨之后,终于迎来久违的阳光,值此美好时刻,我谨代表欧亚学院党委、行政对新同学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!向培养你们成才的老师,关爱你们成长的父母表示真诚的感谢!
1912年,河南大学创建之时,中国正处在积贫积弱时期。长期的殖民半殖民的社会状况,山河破碎,大地含悲,令中华民族的栋梁,为之痛心疾首,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,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为中华民族重新找回自信。因此,受时代风气的影响,河南大学第一任校长林伯襄先生确立的办学宗旨是“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,以科学开发民智”。学校成立后,他积极选派优秀青年出国深造,许多知名校友都产生于这个时期。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、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。这种强烈的家国一体爱国情怀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继承与弘扬。
河南大学从创建到现在,一直具有面向世界的办学视野和开放办学的良好传统。2007年,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“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”。近年来,在学校“开放带动战略”的指引下,我们积极引进国外教育资源,与美国、俄罗斯、英国、韩国的许多高校建立起合作关系。在合作中,我们遵循改造、融合、提高的原则,努力使我们的课程设置既吸纳国外高校的教育理念,又能适应我国大学的学术要求。
现在,我主要讲以下两个问题。
第一问题、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
关于这个问题,我给大家提几条建议:
第一条建议:学会自主学习。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学,若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,第一学期考试你就可能出现挂科现象。有任何一门成绩挂科,你将失去许多评先、奖优、入党、保送研究生的机会。在大学,学习的自主和自觉意识很重要,希望同学们要尽快适应宽松的大学生活氛围,必须自我加压,为学习定个目标。要做一个学会思考、学会学习的人。学问,学问,就是要边学边问,只学不问,就不会有学问。问的过程,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,你有疑问有困难才会去问,问老师、问同学都是个交流的过程,都会有所启发。
要学会利用图书馆、资料室和网络进行学习。因为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,现在的教育理念是终身学习。在大学阶段的学习,就是要善于利用工具。这个工具就是图书馆、资料室和网络。我校图书馆和校园网上,有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,有你所需要的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。
同时,不要放过听讲座的机会。河南大学是一个有着光荣学术传统的高校。每年学校都会邀请国内外的著名专家、教授来校交流,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。希望同学们多留意学术海报、学校网站的学术报告信息,一定不要错过亲耳聆听国内外著名专家、教授讲座的机会。错过,就是过错。
第二条建议:心中有个目标,人生才有意义。老百姓常说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”。对人生而言,你在心中确立的那个目标,就是你的“粮食”。在高中挑灯苦读的奋斗目标,就是为了考上大学,有一个更加光明的前途。一个人有了追求的目标,才不会无所适从,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,才会用积极而又淡定的心态去努力、去追求。
我们一生中会有许多欲望,会有许多理想和憧憬。但自己要清楚,要有个基本判断和决断,在这些理想中哪个是你最想得到的,哪个是最适合你的。那么,为了你最想要的那个目标就需要牺牲其他的欲望和追求。一些学者曾对成功人士做过统计,一个人认准的事情,只要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8年,一定会有所成。关键是恒心和耐力,你有没有坚持下去不懈怠、不动摇的决心和行动。希望同学们可以试试,选定目标后,坚持8年不动摇。我相信一定会有令你满意的结果。
心中有了奋斗目标,还要注意方式、方法。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”。一个人做事情,不要好高骛远,要从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做起,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能够做和应该做好的事情,这样积少成多,就会离自己的大目标越来越近。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,但不付出肯定没有收获。
南宋诗人陆游有句诗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一个人即使读到博士,最后还是要去就业,去接触社会,去服务社会。因此读书期间要尽可能多地去接触社会,适应社会。
第三条建议:注重加强人文素质培养。实事求是地讲,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有缺陷的。同学们知道在高中,有文理分科,有主科、副科之分。这是人为地划分学科高低贵贱,这实在是中国教育模式特有的不科学的划分,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指责和批评。最近出台的综合教育改革措施,正在纠正这些偏差。从科学的角度讲,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平等的,都是人类认识社会与自我的知识与经验的总结,没有任何贵贱之分。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树立学科平等的观念。希望同学们在学好专业的同时,要注重学习哲学、历史、艺术、文学、社会学、经济、法律等方面的知识,这些知识的积累将会对你的专业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。
孔子讲:“言而无文,行之不远。”也是在说,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人文知识素养,是不会取得非凡的成就的。中外历史上凡是有重要成就的大家都有深厚的文学、历史、哲学修养。
因此,我们在引进国外教育资源的过程中,十分注重对国外教育理念的吸纳,并将其体现在课程之中。这就是我们的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。
第四条建议:学会与人交流。人是社会的人,社会是由不同的组织、不同的阶层、不同的人群构成的。在家里有父母、亲戚、邻居;在学校有老师、同学;工作后有上司、同事、下级。我们每天都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。在与人交往中,要学习必要的礼仪和语言技巧,用真诚、平等、宽容的心态去处理问题,去待人接物。每个人的家庭背景、教育背景、成长经历不同,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会有不同的方式。与人交往要牢记一句话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也就是说你不喜欢或不希望别人用什么态度、什么方式对待你,自己也不要用这种态度或这种方式去对待别人。要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和失误,不要求全责备,更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,处理人际关系。任何人都有他的长处,只是我们没有看到,或者说他的优点与长处,还没有遇到展示的舞台和机遇。与人沟通、交流的能力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表现。一个人事业、人生成功,不仅仅是智商在起作用,情商也十分重要。进入大学,开始了新的集体生活,大家来自四面八方。如果你是个乐于助人、心胸开阔的同学,一定会交到很多朋友。不管你们的家庭背景、成长经历如何,同学们之间平等、互助、友爱,才是最重要的,也是最值得珍视的。
第五条建议:做一个有安全意识的学生
今年暑期,各种媒体上报道了多起大学生失踪被害犯罪事件。其中有一件就发生在河南大学民生学院。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,都令人揪心与扼腕叹息。在学院开党政联席会议的时候,我与谷书记多次强调,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,也希望同学们自觉地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,增强自我防范能力。网络上,有许多自我保护的好建议,请同学们搜一搜,记在心里。
我曾在澳大利亚作访问学者,也曾出访过好多国家。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安全教育、安全意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。在澳大利亚,建筑工人即使是在二楼平台上工作,一定会带上安全带。在我们的建筑工地我们常常会看到工人在10多层高的地方行走没有任何保护措施。坐汽车,不管是小汽车或是长途大巴,人家一上车第一件事就是系上安全带。过马路,不管是任何时候,绝不闯红灯。同学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得如何?在安全意识方面自己有哪些欠缺?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做起,做一个有安全意识的人。比如交通安全,一些同学在过马路时根本不顾及车辆的来来往往,有些同学还喜欢走到路中间等着过马路。其实,稍停几秒通过又能耽误多少事。比如用电安全,要做到人走灯熄,切断电源;比如人身安全,时间太晚,不要一个人在校外闲逛。还有心理安全,谁都有心情苦闷的时候,只不过,我们遇到的困境不一样。同学们,要记住越是遇到困难的时候,越是觉得自己遭遇不公平对待的时候,越要冷静,越要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。只要你是正义的、正确的,终有度过难关的那一天。若是自己不爱惜自己,那么其他人如何尊重你?珍视生命是对生命的敬畏,是一个负责任的学生和孩子。人的生命是十分宝贵的,众多的亲人把他们的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,一定要珍视自己。
你们来到河南大学求学,你们的一举一动牵挂着父母的心。中国古代的《孝经》上讲,一个人的身体、皮肤、头发都是父母恩赐的,损害了就是不孝。《论语》上也说,一个人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爱护自己的身体,珍惜自己的健康,不让父母为之担忧。这些思想对重视亲情的中国人来说,不是封建糟粕,而是至理名言,是传统美德。同学们在校学习,要记得经常给爸爸、妈妈打个电话,报个平安。
这几条建议,供同学们参考,希望能给你们一点启发。
第二个问题:对校训“明德,新民,止于至善”的理解
大部分同学在来学校报到前,或者说是填报高考志愿时,可能会记住河大校训是:“明德,新民,止于至善。”明伦校区和金明校区的大门背后都镌刻有校训。
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和宗旨的重要体现,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。河大校训取自四书之一的《大学》, 其开篇曰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我们现在皆读作大学, 其实古代人读作“太学”。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,是培养人才的地方,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学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讲, 一个人进太学之后要学习什么, 太学的主要职责是要教给学生什么?那就是教会学生“明德、新民、止于至善”。
所谓“明德”,是就人性而言。一个人的身上总是道德感与罪恶感并存,善性与恶性并存。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养成教育,也就是要通过教育和教化使人性中真、善、美的成分占据心灵的重要位置;通过教育和教化使一个人有社会责任感、有爱心、有生活的热性和激情,有发扬善性屏除恶念的自觉意识,使一个男生成为彬彬有礼的绅士,使一个女生变得温文尔雅、颇具大家闺秀之风范。
所谓“新民”,通俗地讲就是“新人”,指一个具有自我反省,自觉修养能力的人,具有高尚道德的人。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时刻检讨自我、反省自我,做到“慎独”,在没有其他人在场时做事也要符合法度,不背离时代的发展趋势,不背离社会道德、社会公德,不违法、不违规。
关于“止于至善”要这样理解。所谓“止于”,就是要达到某个程度。所谓“至善”,是指学业、事业、人生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。当然,一个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,需要在“明德,新民”的基础之上。“止于至善”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目标要求,都是我们人生与事业追求的终极目标。
同学们在河南大学学习和生活要牢记校训,并用其激励自己,要求自己,做一个道德高尚、情趣高雅、学习优秀、身心健康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好学生、好公民。
同学们,你们已经是大学生了,希望你们要把握好自己人生中的这个转折点,尽快适应大学生活,欧亚国际学院会尽最大努力为你们的成长、成才提供支持,也非常感谢你们选择河南大学,选择欧亚国际学院。